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聚焦建筑设备产业升级、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需要,通过“一个模式、一个方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聚焦建筑设备产业升级、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需要,通过“一个模式、一个方案、两个体系”的建设,实现“三个创新”,达到“五个提升”,引进一批大师、培育一批名师,锻造一批骨干,打造由教学名师(群带头人)、技能大师、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引领,专兼结合、多元化的高思想、高师德、高素质、高水平、高绩效的“五高”国内一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遵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MEST”“课、训、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共享、并行、互选”成果导向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138N育人体系;制定“宽基础、精技能、强素质、多证书”的“四合一”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建成支持教学创新团队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和标准;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一、团队教师分工方案
根据建设方案内容实施项目负责制,明确分工、互相沟通协作,发挥整体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弥补个人不足、发挥个人长处,使团队精神和团队氛围产生强大动力。团队内分工负责,制订具体分工计划表,以老带新、一帮一,组成若干项目建设小组,定期交流定期检查,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团队教师任务分工表
建设内容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团队成员 |
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 | 教师国际交流中心 | 边喜龙 | 侯音 汤延庆 陈志佳等 |
专业悉尼协议工程认证 | 吕 君 | 董娟 王全福 于景洋 郑福珍等 | |
实施双语教学 | 于景洋 | 吕君 郑福珍等 | |
实施名师工程 | 边喜龙 | 王宇清 李梅芳 吕君等 | |
技能大师工作室 | 边喜龙 | 王全福 侯音 汤延庆等 | |
成立协同创新与发展中心 | 边喜龙 | 汤延庆 刘影 张波等 | |
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 | 构建“MEST”课、训、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 吕君 | 董娟 于景洋 王全福郑福珍等 |
智慧供热实训基地 | 吕 君 | 付莹 黄宏宇等 | |
建筑设备生产性智慧管理示范基地 | 王全福 | 苏德权 李长山等 | |
建筑给排水施工智慧管理实践基地 | 王宇清 | 齐世华 黄宏宇等 | |
寒冷地区空调设备运行培训基地 | 苏德权 | 张波 刘影 郑福珍等 | |
建筑智慧化运行管理示范基地 | 董 娟 | 李长山 陈志佳等 | |
BIM建筑信息模型培训基地 | 吕 君 | 董娟 李长山等 | |
校外专业实训基地 | 边喜龙 | 汤延庆 陈志佳等 | |
开展社会培训、社会服务 | 边喜龙 | 汤延庆 陈志佳 侯音等 | |
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 靶向“1+3+X”证书制度 | 边喜龙 | 董娟 吕君 于景洋 郑福珍等 |
构建成果导向一体化课程体系 | 吕 君 | 董娟 王全福 于景洋 郑福珍等 | |
构建“138N”全过程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 崔志刚 | 刘颖 边喜龙 董娟 侯音等 | |
构建“合格十特长”的评价体系 | 于景洋 | 吕君 王全福等 | |
建立群内专业的“学分银行” | 汤延庆 | 吕君 于景洋 董娟等 | |
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建设 | 打造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新高地 | 刘 颖 | 崔志刚 边喜龙 汤延庆等 |
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新模式 | 吕君 | 董娟 王宇清 王全福等 | |
建成专业群教学资源平台 | 董 娟 | 吕君 陈志佳等 | |
开发模块化“全建设周期”核心课程,建成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 | 吕 君 | 王宇清 王全福 李梅芳 董娟 于景洋 郑福珍 崔志刚 李长山 黄宏宇 张波等 | |
立体化教材16部 | 于景洋 | 王宇清 王全福 李梅芳 董娟 吕君 于景洋 郑福珍 崔志刚李长山 黄宏宇 张波等 | |
利用5G+人工智能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 | 汤延庆 | 于景洋 边喜龙陈志佳等 |
二、教学创新团队教师能力建设
1.成立建筑设备教师国际交流中心,提升专业教师国际视野与开发能力。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背景下,成立建筑设备教师国际交流中心,与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大学合作。每年举办1次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等交流会议;每年派3-5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国际访学交流,提升专业教师国际视野;每年选派1-2名教师到合作企业境外项目参加技术工作,国际工程咨询1-2项;每年选派5-8名成员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对接国际标准进行,进行专业悉尼协议工程认证。对接国际标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中四个专业进行悉尼协议工程认证。开发建筑设备工程技术教学标准1部、建筑设备工程安装职业技能等级标准1-2项,编制国际通用课程标准及教材1-2部。
3.服务“一带一路”,实施双语教学。建筑设备产业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事务与规范,具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良好心理素养的高层次双语专业人才,专业群核心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搭建走向世界的桥梁,更好服务“一带一路”。
4.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建成大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工作坊、青年教师企业工作站,实现教师专业领域先进技术、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
1)实施名师工程,引领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发展
以省级教学名师引领,建设“名师工作室”1个、“骨干教师工作坊”1个、“青年教师企业工作站”2个,实现教师专业领域先进技术、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名师工程建设
序号 | 名称 | 名师团队 | 负责人 | 任务 |
1 | 名师工作室 | 边喜龙 王宇清李梅芳 汤延庆
| 边喜龙王宇清 | 提升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在行业企业领域中的影响力;开发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实训室建设标准;建筑设备工程系统虚拟仿真系统研发;发明专利3项;开发课程标准3项。 |
2 | 骨干教师工作坊 | 吕 君 于景洋 董 娟 | 培养专业骨干教师6名,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培训,支持教师参加行业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鼓励教师考取通过权威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引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技能大赛指导,鼓励教师进行工程技术研究和工程项目设计,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每年新引入的专业教师需到行业企业工作半年以上。 参加国际、国内培训、发表论文、申报科研课题,每名骨干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或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不少于 1项;骨干教师获授权专利数不少于5项;发表论文不少于30篇。 | |
3 | 青年教师企业工作站 | 王全福 郑福珍 | 每年派2-3名青年教师到黑龙江省建设集团、建筑安装工程集团等企业工作站工作3个月/年,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每位教师参与工程1项,发表应用技术论文3篇。 |
2)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
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支持企业技术骨干来我院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他们提供实训室场地、设备和专项经费;聘请“省优秀高技能人才”等称号获得者,以及有其他技艺特长和重大技术革新成果的企业技术人才担任“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首席技师,积极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和能工巧匠在传授技艺、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能攻关等方面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指导师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2项。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对兼职教师队伍进行全面考核,聘用具有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或一定技能特长的技师、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对于新引进的企业技术骨干,通过进行教学能力专项系统培训、教学指导与督导等措施,提高教学能力水平。兼职教师稳定在50人左右,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指导,实现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教学课时数50%以上。
三、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
1.成立校企、校际协同创新与发展中心。与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建设集团、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合作成立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协同创新与发展中心,建立章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开展专业群“混合所有制”试点,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双元”育人的办学模式,构建校企“双负责人”专业建设模式,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制定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混合所有制”试点试行方案,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标准。
2.创新“混合制+交换制”培养机制,构建“MEST”课、训、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混合制+交换制”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机制为抓手,构建“MEST”课、训、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M(Mixed ownership)-混合所有制,即对专业群进行混改,建立专业群校企混合所有制,实现校企深度合作;E(Exchange)-交换机制,即学校与企业交换,学生与学徒、员工交换,教学课堂与实训基地交换,每周课堂教学3天、实训基地2天交换,施工员、质量员、资料员、建筑信息模型员岗位交换,各个专业课程互选、专业交换;S(Stage)-阶段,实施三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2年实施一体化模块化课程学习,实现“以验带学”,第二阶段0.5年实施综合训练、毕业设计、岗位培训,实现“以训促学”,第三阶段0.5年实施顶岗实习与线上课程学习,实现“以做强学”;T(Type)-类型,开设四类课程模块,职业成长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互选课程模块。
3.建成集“实践教学、技术研究、技能培训、真实生产、职业认证”五位一体的设施先进、国际标准、国内领先开放性实训基地。整合升级现有实训资源,建设4个共享型实训及培训基地。整合升级建筑设备材料展示平台、数字化教学实训平台组成的演示实践教学基地;整合升级技能大师工作站、技能培训包(含职业鉴定)、管工与钳工实训车间、焊工实训车间、通风工实训车间、电工实训车间等组成技能训练实践教学基地;整合升级电气施工实训室、电机实训室、电梯实训室、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等实训室组成的建筑设备生产性智慧管理示范基地;整合升级建筑智能化综合实训室、智能楼控实训室、综合布线与通信网络实训室等组成的建筑智能化综合管理实训基地。新建智慧供热实训基地、建筑给排水施工智慧管理实践基地、寒冷地区空调设备运行培训基地、BIM建筑信息模型培训基地等4个创新实训及培训基地。
与中建一局、二局、六局、八局、黑龙江省建工集团、黑龙江省安装集团等企业合作,建设校外专业群实训基地50个,开展实践教学、社会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技术服务、技能大赛选手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活动。为学习者职业岗位认知、职业岗位体验与职业能力提高提供实践场所保障,同时也为企业补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学生通过实训基地的训练、培训,获得国家技能等级证书,取得世界级大赛奖项2项、国家级大赛奖项5项、省级大赛奖项10项。
4.开展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社会服务。依托“一个团队、两个中心、一个基地”,采取进企业、军营、社区、乡村“四进”方式,进行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工作。企业职工施工技术、安全技术培训1800人;转业军人上岗技术培训300人;下岗职工转岗技能培训300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工种培训300人;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训900人。
利用专业群教师的技术优势,广泛开展产学研与技术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完成建筑节能、绿色施工、冻害防治等应用技术科研课题4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申请发明专利4项。
四、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1.“育训”并举,靶向“1+3+X”证书制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原则,专业群靶向“1+3+X”证书制度。“1”学历证书;“3”施工员、资料员、质量员证书之一,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证书及企业经历证书;“X”建筑信息模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开发建筑设备类技能等级证书1-2项。
2.基于“共享、并行、互选”的原则,构建成果导向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主要初始岗位群有施工员、质量员、资料员、建筑信息模型员等,发展岗位群有造价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对接岗位群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1)对接职业岗位标准,整合专业群核心课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全建设周期”课程,构建专业群“共享、并行、互选”成果导向一体化课程体系。“共享”——职业成长教育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共享、专业核心课程部分共享,“并行”——专业群内专业教学同步并行开展教学组织活动,“互选”——群内多门特色课程模块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同时为学生辅修第二专业、专业互通等提供有力保障。
2)构建“138N”全过程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入学至毕业全过程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中。课内采取课程思政,课外活动多种多样。对标“三全育人”宏观建设和职业岗位综合素质的要求,实施融合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元素的“138N”全过程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以1条主线——大思政观为引领,实现3个推进——推进思政进课堂、思政进网络、思政进活动,设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8大模块——政治品德素养、体能素养、职业素养、艺术素养、心理与个人卫生素养、文字素养、实践创新素养、管理素养,以N个活动为体系载体支撑。
3)构建“合格十特长”的评价体系
将企业用人标准引入到教学评价环节中,全方位采用知识评价、技术评价、技能评价、素质评价、发展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即合格,高于标准即特长。对特长毕业生采用优生优荐,重点跟踪培养,引导学生正确学习观、成长观。
4)建立群内专业的“学分银行”
建立专业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为专业互通等提供有力保障。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非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学完一门功课,可将拿到的学分存入“银行”,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社会服务、技能培训、获得岗位证书也计学分存入“银行”,达到专业规定的学分获得学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身的情况,决定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允许学生学习、工作交叉进行,实现学生完善自我、追求发展。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3.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化教法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团队教师共同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每月教师集体备课一次,每季度协同教研一次,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五、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建设
1.实施课程思政,打造课程教学育人新高地。组建课程思政课程改革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将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相结合,深入挖掘和提炼专业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并将思政要素融入专业课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融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成院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完成20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并全部实施。
2.利用“智慧+”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新模式。利用“智慧+”建立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实施翻转课堂、在线开放课教学及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积极推行“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新教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建设智慧教室10间,深化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
3.开发“颗粒化”教学资源,建成集“三近、三新、三育”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平台。开发“颗粒化”程度高、表现形式适当的教学资源,覆盖专业群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技能点和知识点,支撑资源平台结构化课程,建设共享、开放型专业群教学资源平台。体现“三近、三新、三育”的理念,即“贴近企业岗位工作、贴近学生专业学习、贴近学生个性需求”;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具有“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功能,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
4.开发模块化“全建设周期”核心课程,建成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基于工作任务引领,按照“设计、施工、管理”工程建设项目“全建设周期”的理念开发模块化核心课程20门。组建校企一体的课程开发团队,将专业群内核心课程建成在线开放课程并上线,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两性一度”的“金课”6门。
5.出版基于“全建设周期”工作过程的立体化教材。按照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的全过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序化教材内容,引入“四新”,按工作任务整合知识和技能,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全建设周期”立体化教材8本,“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本,校本教材8本。
6.利用5G+人工智能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建立5G+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虚拟现实教学平台;全过程动态调整、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优化、学习管理与评价;建立5个教师分工协作团队,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开发模块化课程,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实施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7.模块化教学合作分工。专业群靶向1+3+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果导向一体化课程体系及模块化课程,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分工合作,模块化教学落实到位,成立5个模块化课程建设团队,所有成员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
课程思政课程团队:组长:边喜龙
成员:汤延庆、刘颖、侯音、吕君、于景洋、董娟、陈志佳、崔志刚
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团队:组长:张波、吕君
组员:李梅芳、郑福珍、苏德权、王全福、韩沐昕、倪珅、李晓东
建筑电气工程课程团队:组长:李长山、李梅芳
组员:王宏玉、王欣、张恬、李伟峰、王兆霞、武贵州、陈志佳、孙慧松、温红珍
建筑智能化工程课程团队:组长:林斌、董娟
组员:陈德明、李明君、李慧慧、武莉莉、尹秀妍
供热通风与空调课程团队:组长:黄宏宇、王宇清
组员:王全福、于景洋、石焱、付莹、刘芳、边喜龙、肖光华、齐世华
课程模块化详细分工协作表
专业 | 序号 | 核心课程 | 模块 数量 | 课程思政成员 | 课程模块化成员 |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 | 1 | 室内给水排水工程施工 | 4 | 崔志刚、边喜龙、刘颖 | 黄宏宇、吕君、于景洋 |
2 | 建筑小区给水排水工程施工
| 4 | 崔志刚、侯音、吕君 | 张波、吕君、齐世华 | |
3 | 室内供暖工程施工
| 4 | 崔志刚、吕君、刘颖 | 王宇清、付莹、石焱 | |
4 | 集中供热管网工程施工 | 5 | 崔志刚、边喜龙、于景洋 | 黄宏宇、边喜龙、付莹 | |
5 | 集中供热热源工程施工 | 4 | 崔志刚、边喜龙、王全福 | 王全福、汤延庆、韩沐昕 | |
6 | 通风工程施工
| 3 | 崔志刚、刘颖、侯音 | 苏德权、倪珅、李晓东 | |
7 | 空调工程施工 工 | 5 | 崔志刚、边喜龙、刘颖 | 王全福、肖光华、刘影 | |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 | 1 | 室内给水排水工程施工 | 5 | 崔志刚、边喜龙、刘颖 | 黄宏宇、吕君、于景洋 |
2 | 室内供暖工程施工
| 5 | 崔志刚、边喜龙、侯音 | 张波、吕君、于景洋 | |
3 | 通风工程施工
| 4 | 崔志刚、边喜龙、于景洋 | 王宇清、付莹、石焱 | |
4 | 空调工程施工 工 | 4 | 崔志刚、边喜龙、吕君 | 黄宏宇、边喜龙、付莹 | |
5 | 空调冷热源工程施工 | 3 | 崔志刚、边喜龙、汤延庆 | 王全福、汤延庆、韩沐昕 | |
6 | 建筑供电与照明工程施工 | 5 | 崔志刚、边喜龙、董娟 | 李长山、李梅芳、董娟、 | |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 | 1 | 安全防范系统 | 3 | 崔志刚、陈志佳、董娟 | 陈德明、李明君、董娟 |
2 | 建筑信息设施系统
| 3 | 崔志刚、刘颖、陈志佳 | 陈德明、李明君、董娟 | |
3 | 综合布线与通信网络
| 3 | 崔志刚、陈志佳、董娟 | 李明君、李慧慧、董娟 | |
4 | 建筑智能化施工技术
| 4 | 崔志刚、边喜龙、陈志佳 | 张恬、李伟峰、尹秀妍 | |
5 | 建筑设备控制系统
| 4 | 崔志刚、边喜龙、董娟 | 李明君、董娟 | |
6 | 建筑智能化工程计价
| 5 | 崔志刚、汤延庆、陈志佳 | 王宏玉、王兆霞、李伟峰 | |
7 | 智能化工程施工与管理
| 6 | 崔志刚、边喜龙、董娟 | 张恬、李慧慧、孙慧松 | |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 | 1 | 建筑供电与照明 | 3 | 崔志刚、边喜龙、董娟 | 王宏玉、李梅芳、王欣 |
2 | 建筑电气施工技术
| 5 | 崔志刚、边喜龙、陈志佳 | 张恬、李伟峰、尹秀妍 | |
3 | 建筑弱电系统
| 4 | 崔志刚、边喜龙、侯音 | 董娟、陈德明、李明君 | |
4 | 建筑设备控制技术
| 3 | 崔志刚、刘颖、侯音 | 王欣、武莉莉、温红珍 | |
5 | 建筑电气工程计价
| 6 | 崔志刚、刘颖、侯音 | 李伟峰、王宏玉、王兆霞 | |
6 | 建筑电气消防工程
| 3 | 崔志刚、刘颖、侯音 | 李明君、陈德明 |
六、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1.借鉴国际标准,开展悉尼工程认证。引入IEET认证标准,完成群内所有专业的悉尼工程认证,形成国际认可的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
举办中澳、中英职业教育发展高端论坛1-2次,开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标准及课程开发进行广泛交流。
2.开展国际合作,形成中国特色的世界水平的教学模式。与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职业学院进行合作,创新建筑设备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中澳、中德、中英“3+2”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采用双语教学方法,编制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标准及全部核心课程。
3.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专业带头人。与中建集团、黑龙江建设集团一同走出去,每年选派1-2名教师参加国际项目技术指导,完成国际工程咨询1-2项;选派3-5名学生参加国际项目的顶岗实习;完成应用技术科研研究1-2项,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专业带头人1-2名。
案、两个体系”的建设,实现“三个创新”,达到“五个提升”,引进一批大师、培育一批名师,锻造一批骨干,打造由教学名师(群带头人)、技能大师、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引领,专兼结合、多元化的高思想、高师德、高素质、高水平、高绩效的“五高”国内一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遵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MEST”“课、训、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共享、并行、互选”成果导向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138N育人体系;制定“宽基础、精技能、强素质、多证书”的“四合一”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建成支持教学创新团队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和标准;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一、团队教师分工方案
根据建设方案内容实施项目负责制,明确分工、互相沟通协作,发挥整体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弥补个人不足、发挥个人长处,使团队精神和团队氛围产生强大动力。团队内分工负责,制订具体分工计划表,以老带新、一帮一,组成若干项目建设小组,定期交流定期检查,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团队教师任务分工表
建设内容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团队成员 |
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 | 教师国际交流中心 | 边喜龙 | 侯音 汤延庆 陈志佳等 |
专业悉尼协议工程认证 | 吕 君 | 董娟 王全福 于景洋 郑福珍等 | |
实施双语教学 | 于景洋 | 吕君 郑福珍等 | |
实施名师工程 | 边喜龙 | 王宇清 李梅芳 吕君等 | |
技能大师工作室 | 边喜龙 | 王全福 侯音 汤延庆等 | |
成立协同创新与发展中心 | 边喜龙 | 汤延庆 刘影 张波等 | |
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 | 构建“MEST”课、训、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 吕君 | 董娟 于景洋 王全福郑福珍等 |
智慧供热实训基地 | 吕 君 | 付莹 黄宏宇等 | |
建筑设备生产性智慧管理示范基地 | 王全福 | 苏德权 李长山等 | |
建筑给排水施工智慧管理实践基地 | 王宇清 | 齐世华 黄宏宇等 | |
寒冷地区空调设备运行培训基地 | 苏德权 | 张波 刘影 郑福珍等 | |
建筑智慧化运行管理示范基地 | 董 娟 | 李长山 陈志佳等 | |
BIM建筑信息模型培训基地 | 吕 君 | 董娟 李长山等 | |
校外专业实训基地 | 边喜龙 | 汤延庆 陈志佳等 | |
开展社会培训、社会服务 | 边喜龙 | 汤延庆 陈志佳 侯音等 | |
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 靶向“1+3+X”证书制度 | 边喜龙 | 董娟 吕君 于景洋 郑福珍等 |
构建成果导向一体化课程体系 | 吕 君 | 董娟 王全福 于景洋 郑福珍等 | |
构建“138N”全过程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 崔志刚 | 刘颖 边喜龙 董娟 侯音等 | |
构建“合格十特长”的评价体系 | 于景洋 | 吕君 王全福等 | |
建立群内专业的“学分银行” | 汤延庆 | 吕君 于景洋 董娟等 | |
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建设 | 打造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新高地 | 刘 颖 | 崔志刚 边喜龙 汤延庆等 |
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新模式 | 吕君 | 董娟 王宇清 王全福等 | |
建成专业群教学资源平台 | 董 娟 | 吕君 陈志佳等 | |
开发模块化“全建设周期”核心课程,建成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 | 吕 君 | 王宇清 王全福 李梅芳 董娟 于景洋 郑福珍 崔志刚 李长山 黄宏宇 张波等 | |
立体化教材16部 | 于景洋 | 王宇清 王全福 李梅芳 董娟 吕君 于景洋 郑福珍 崔志刚李长山 黄宏宇 张波等 | |
利用5G+人工智能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 | 汤延庆 | 于景洋 边喜龙陈志佳等 |
二、教学创新团队教师能力建设
1.成立建筑设备教师国际交流中心,提升专业教师国际视野与开发能力。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背景下,成立建筑设备教师国际交流中心,与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大学合作。每年举办1次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等交流会议;每年派3-5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国际访学交流,提升专业教师国际视野;每年选派1-2名教师到合作企业境外项目参加技术工作,国际工程咨询1-2项;每年选派5-8名成员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对接国际标准进行,进行专业悉尼协议工程认证。对接国际标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中四个专业进行悉尼协议工程认证。开发建筑设备工程技术教学标准1部、建筑设备工程安装职业技能等级标准1-2项,编制国际通用课程标准及教材1-2部。
3.服务“一带一路”,实施双语教学。建筑设备产业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事务与规范,具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良好心理素养的高层次双语专业人才,专业群核心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搭建走向世界的桥梁,更好服务“一带一路”。
4.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建成大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工作坊、青年教师企业工作站,实现教师专业领域先进技术、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
1)实施名师工程,引领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发展
以省级教学名师引领,建设“名师工作室”1个、“骨干教师工作坊”1个、“青年教师企业工作站”2个,实现教师专业领域先进技术、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名师工程建设
序号 | 名称 | 名师团队 | 负责人 | 任务 |
1 | 名师工作室 | 边喜龙 王宇清李梅芳 汤延庆
| 边喜龙王宇清 | 提升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在行业企业领域中的影响力;开发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实训室建设标准;建筑设备工程系统虚拟仿真系统研发;发明专利3项;开发课程标准3项。 |
2 | 骨干教师工作坊 | 吕 君 于景洋 董 娟 | 培养专业骨干教师6名,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培训,支持教师参加行业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鼓励教师考取通过权威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引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技能大赛指导,鼓励教师进行工程技术研究和工程项目设计,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每年新引入的专业教师需到行业企业工作半年以上。 参加国际、国内培训、发表论文、申报科研课题,每名骨干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或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不少于 1项;骨干教师获授权专利数不少于5项;发表论文不少于30篇。 | |
3 | 青年教师企业工作站 | 王全福 郑福珍 | 每年派2-3名青年教师到黑龙江省建设集团、建筑安装工程集团等企业工作站工作3个月/年,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每位教师参与工程1项,发表应用技术论文3篇。 |
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支持企业技术骨干来我院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他们提供实训室场地、设备和专项经费;聘请“省优秀高技能人才”等称号获得者,以及有其他技艺特长和重大技术革新成果的企业技术人才担任“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首席技师,积极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和能工巧匠在传授技艺、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能攻关等方面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指导师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2项。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对兼职教师队伍进行全面考核,聘用具有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或一定技能特长的技师、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对于新引进的企业技术骨干,通过进行教学能力专项系统培训、教学指导与督导等措施,提高教学能力水平。兼职教师稳定在50人左右,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指导,实现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教学课时数50%以上。
三、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
1.成立校企、校际协同创新与发展中心。与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建设集团、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合作成立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协同创新与发展中心,建立章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开展专业群“混合所有制”试点,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双元”育人的办学模式,构建校企“双负责人”专业建设模式,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制定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混合所有制”试点试行方案,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标准。
2.创新“混合制+交换制”培养机制,构建“MEST”课、训、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混合制+交换制”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机制为抓手,构建“MEST”课、训、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M(Mixed ownership)-混合所有制,即对专业群进行混改,建立专业群校企混合所有制,实现校企深度合作;E(Exchange)-交换机制,即学校与企业交换,学生与学徒、员工交换,教学课堂与实训基地交换,每周课堂教学3天、实训基地2天交换,施工员、质量员、资料员、建筑信息模型员岗位交换,各个专业课程互选、专业交换;S(Stage)-阶段,实施三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2年实施一体化模块化课程学习,实现“以验带学”,第二阶段0.5年实施综合训练、毕业设计、岗位培训,实现“以训促学”,第三阶段0.5年实施顶岗实习与线上课程学习,实现“以做强学”;T(Type)-类型,开设四类课程模块,职业成长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互选课程模块。
3.建成集“实践教学、技术研究、技能培训、真实生产、职业认证”五位一体的设施先进、国际标准、国内领先开放性实训基地。整合升级现有实训资源,建设4个共享型实训及培训基地。整合升级建筑设备材料展示平台、数字化教学实训平台组成的演示实践教学基地;整合升级技能大师工作站、技能培训包(含职业鉴定)、管工与钳工实训车间、焊工实训车间、通风工实训车间、电工实训车间等组成技能训练实践教学基地;整合升级电气施工实训室、电机实训室、电梯实训室、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等实训室组成的建筑设备生产性智慧管理示范基地;整合升级建筑智能化综合实训室、智能楼控实训室、综合布线与通信网络实训室等组成的建筑智能化综合管理实训基地。新建智慧供热实训基地、建筑给排水施工智慧管理实践基地、寒冷地区空调设备运行培训基地、BIM建筑信息模型培训基地等4个创新实训及培训基地。
与中建一局、二局、六局、八局、黑龙江省建工集团、黑龙江省安装集团等企业合作,建设校外专业群实训基地50个,开展实践教学、社会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技术服务、技能大赛选手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活动。为学习者职业岗位认知、职业岗位体验与职业能力提高提供实践场所保障,同时也为企业补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学生通过实训基地的训练、培训,获得国家技能等级证书,取得世界级大赛奖项2项、国家级大赛奖项5项、省级大赛奖项10项。
4.开展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社会服务。依托“一个团队、两个中心、一个基地”,采取进企业、军营、社区、乡村“四进”方式,进行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工作。企业职工施工技术、安全技术培训1800人;转业军人上岗技术培训300人;下岗职工转岗技能培训300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工种培训300人;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训900人。
利用专业群教师的技术优势,广泛开展产学研与技术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完成建筑节能、绿色施工、冻害防治等应用技术科研课题4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申请发明专利4项。
四、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1.“育训”并举,靶向“1+3+X”证书制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原则,专业群靶向“1+3+X”证书制度。“1”学历证书;“3”施工员、资料员、质量员证书之一,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证书及企业经历证书;“X”建筑信息模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开发建筑设备类技能等级证书1-2项。
2.基于“共享、并行、互选”的原则,构建成果导向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主要初始岗位群有施工员、质量员、资料员、建筑信息模型员等,发展岗位群有造价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对接岗位群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1)对接职业岗位标准,整合专业群核心课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全建设周期”课程,构建专业群“共享、并行、互选”成果导向一体化课程体系。“共享”——职业成长教育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共享、专业核心课程部分共享,“并行”——专业群内专业教学同步并行开展教学组织活动,“互选”——群内多门特色课程模块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同时为学生辅修第二专业、专业互通等提供有力保障。
2)构建“138N”全过程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入学至毕业全过程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中。课内采取课程思政,课外活动多种多样。对标“三全育人”宏观建设和职业岗位综合素质的要求,实施融合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元素的“138N”全过程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以1条主线——大思政观为引领,实现3个推进——推进思政进课堂、思政进网络、思政进活动,设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8大模块——政治品德素养、体能素养、职业素养、艺术素养、心理与个人卫生素养、文字素养、实践创新素养、管理素养,以N个活动为体系载体支撑。
3)构建“合格十特长”的评价体系
将企业用人标准引入到教学评价环节中,全方位采用知识评价、技术评价、技能评价、素质评价、发展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即合格,高于标准即特长。对特长毕业生采用优生优荐,重点跟踪培养,引导学生正确学习观、成长观。
4)建立群内专业的“学分银行”
建立专业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为专业互通等提供有力保障。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非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学完一门功课,可将拿到的学分存入“银行”,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社会服务、技能培训、获得岗位证书也计学分存入“银行”,达到专业规定的学分获得学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身的情况,决定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允许学生学习、工作交叉进行,实现学生完善自我、追求发展。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3.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化教法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团队教师共同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每月教师集体备课一次,每季度协同教研一次,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五、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建设
1.实施课程思政,打造课程教学育人新高地。组建课程思政课程改革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将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相结合,深入挖掘和提炼专业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并将思政要素融入专业课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融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成院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完成20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并全部实施。
2.利用“智慧+”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新模式。利用“智慧+”建立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实施翻转课堂、在线开放课教学及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积极推行“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新教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建设智慧教室10间,深化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
3.开发“颗粒化”教学资源,建成集“三近、三新、三育”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平台。开发“颗粒化”程度高、表现形式适当的教学资源,覆盖专业群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技能点和知识点,支撑资源平台结构化课程,建设共享、开放型专业群教学资源平台。体现“三近、三新、三育”的理念,即“贴近企业岗位工作、贴近学生专业学习、贴近学生个性需求”;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具有“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功能,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
4.开发模块化“全建设周期”核心课程,建成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基于工作任务引领,按照“设计、施工、管理”工程建设项目“全建设周期”的理念开发模块化核心课程20门。组建校企一体的课程开发团队,将专业群内核心课程建成在线开放课程并上线,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两性一度”的“金课”6门。
5.出版基于“全建设周期”工作过程的立体化教材。按照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的全过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序化教材内容,引入“四新”,按工作任务整合知识和技能,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全建设周期”立体化教材8本,“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本,校本教材8本。
6.利用5G+人工智能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建立5G+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虚拟现实教学平台;全过程动态调整、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优化、学习管理与评价;建立5个教师分工协作团队,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开发模块化课程,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实施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7.模块化教学合作分工。专业群靶向1+3+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果导向一体化课程体系及模块化课程,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分工合作,模块化教学落实到位,成立5个模块化课程建设团队,所有成员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
课程思政课程团队:组长:边喜龙
成员:汤延庆、刘颖、侯音、吕君、于景洋、董娟、陈志佳、崔志刚
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团队:组长:张波、吕君
组员:李梅芳、郑福珍、苏德权、王全福、韩沐昕、倪珅、李晓东
建筑电气工程课程团队:组长:李长山、李梅芳
组员:王宏玉、王欣、张恬、李伟峰、王兆霞、武贵州、陈志佳、孙慧松、温红珍
建筑智能化工程课程团队:组长:林斌、董娟
组员:陈德明、李明君、李慧慧、武莉莉、尹秀妍
供热通风与空调课程团队:组长:黄宏宇、王宇清
组员:王全福、于景洋、石焱、付莹、刘芳、边喜龙、肖光华、齐世华
课程模块化详细分工协作表
专业 | 序号 | 核心课程 | 模块 数量 | 课程思政成员 | 课程模块化成员 |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 | 1 | 室内给水排水工程施工 | 4 | 崔志刚、边喜龙、刘颖 | 黄宏宇、吕君、于景洋 |
2 | 建筑小区给水排水工程施工
| 4 | 崔志刚、侯音、吕君 | 张波、吕君、齐世华 | |
3 | 室内供暖工程施工
| 4 | 崔志刚、吕君、刘颖 | 王宇清、付莹、石焱 | |
4 | 集中供热管网工程施工 | 5 | 崔志刚、边喜龙、于景洋 | 黄宏宇、边喜龙、付莹 | |
5 | 集中供热热源工程施工 | 4 | 崔志刚、边喜龙、王全福 | 王全福、汤延庆、韩沐昕 | |
6 | 通风工程施工
| 3 | 崔志刚、刘颖、侯音 | 苏德权、倪珅、李晓东 | |
7 | 空调工程施工 工 | 5 | 崔志刚、边喜龙、刘颖 | 王全福、肖光华、刘影 | |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 | 1 | 室内给水排水工程施工 | 5 | 崔志刚、边喜龙、刘颖 | 黄宏宇、吕君、于景洋 |
2 | 室内供暖工程施工
| 5 | 崔志刚、边喜龙、侯音 | 张波、吕君、于景洋 | |
3 | 通风工程施工
| 4 | 崔志刚、边喜龙、于景洋 | 王宇清、付莹、石焱 | |
4 | 空调工程施工 工 | 4 | 崔志刚、边喜龙、吕君 | 黄宏宇、边喜龙、付莹 | |
5 | 空调冷热源工程施工 | 3 | 崔志刚、边喜龙、汤延庆 | 王全福、汤延庆、韩沐昕 | |
6 | 建筑供电与照明工程施工 | 5 | 崔志刚、边喜龙、董娟 | 李长山、李梅芳、董娟、 | |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 | 1 | 安全防范系统 | 3 | 崔志刚、陈志佳、董娟 | 陈德明、李明君、董娟 |
2 | 建筑信息设施系统
| 3 | 崔志刚、刘颖、陈志佳 | 陈德明、李明君、董娟 | |
3 | 综合布线与通信网络
| 3 | 崔志刚、陈志佳、董娟 | 李明君、李慧慧、董娟 | |
4 | 建筑智能化施工技术
| 4 | 崔志刚、边喜龙、陈志佳 | 张恬、李伟峰、尹秀妍 | |
5 | 建筑设备控制系统
| 4 | 崔志刚、边喜龙、董娟 | 李明君、董娟 | |
6 | 建筑智能化工程计价
| 5 | 崔志刚、汤延庆、陈志佳 | 王宏玉、王兆霞、李伟峰 | |
7 | 智能化工程施工与管理
| 6 | 崔志刚、边喜龙、董娟 | 张恬、李慧慧、孙慧松 | |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 | 1 | 建筑供电与照明 | 3 | 崔志刚、边喜龙、董娟 | 王宏玉、李梅芳、王欣 |
2 | 建筑电气施工技术
| 5 | 崔志刚、边喜龙、陈志佳 | 张恬、李伟峰、尹秀妍 | |
3 | 建筑弱电系统
| 4 | 崔志刚、边喜龙、侯音 | 董娟、陈德明、李明君 | |
4 | 建筑设备控制技术
| 3 | 崔志刚、刘颖、侯音 | 王欣、武莉莉、温红珍 | |
5 | 建筑电气工程计价
| 6 | 崔志刚、刘颖、侯音 | 李伟峰、王宏玉、王兆霞 | |
6 | 建筑电气消防工程
| 3 | 崔志刚、刘颖、侯音 | 李明君、陈德明 |
六、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1.借鉴国际标准,开展悉尼工程认证。引入IEET认证标准,完成群内所有专业的悉尼工程认证,形成国际认可的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
举办中澳、中英职业教育发展高端论坛1-2次,开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标准及课程开发进行广泛交流。
2.开展国际合作,形成中国特色的世界水平的教学模式。与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职业学院进行合作,创新建筑设备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中澳、中德、中英“3+2”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采用双语教学方法,编制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标准及全部核心课程。
3.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专业带头人。与中建集团、黑龙江建设集团一同走出去,每年选派1-2名教师参加国际项目技术指导,完成国际工程咨询1-2项;选派3-5名学生参加国际项目的顶岗实习;完成应用技术科研研究1-2项,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专业带头人1-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