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市政与环境工程系“红色筑梦”社会实践团在指导教师毕轶、陈阳的带领下,走进同江市铁路联检中心及同江赫哲远鹏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参观学习、技术观摩、座谈交流等形式,青年学生们深刻感受到新时代边疆地区的发展脉搏,进一步坚定了将专业所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青春志向。
走进国门枢纽,感悟开放发展新格局
在同江铁路联检大楼,实践团成员跟随工作人员参观了中俄跨江铁路大桥及联检设施。作为“一带一路”中俄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同江铁路口岸承担着国际物流、贸易往来的关键职能。联检中心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口岸的智能化通关系统、环保监测技术及跨境运输规划,学生们结合市政工程专业背景,就“绿色口岸”建设中的污水处理、噪声防控等问题与技术人员展开探讨。
在座谈环节,毕轶老师指出:“口岸的现代化运营离不开环保技术的支撑,同学们要立足专业,思考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国家开放大局。”这一观点引发热烈反响,学生纷纷表示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深化专业知识学习,为构建绿色、高效、智能的口岸环境贡献力量。
探访创新企业,感受民族工业新突破
下午,实践团来到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一家摩托车生产企业—同江赫哲远鹏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扎根边疆的民族企业,依托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已建成全地形、雪地、山地、越野四大类摩托车和摩托车发动机5条生产线,其产品更是在亚冬会上大放异彩,成为边疆民族工业的骄傲。
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师生们参观了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和研发中心。看着流水线上正在组装的雪地摩托车,学生们兴奋地说道:“没想到在边疆地区能看到这么先进的制造工艺,这些产品完全能够满足高寒地区的特殊需求!”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通过实地调研,同学们亲眼见证了同江地区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切身感受到科技创新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此次实践收获转化为学习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专业知识学习中,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随着最后一抹晚霞悄然没入同江的天际,市政与环境工程系“红色筑梦”社会实践团的旅程也暂时画上了句号。在这六个夜晚与白昼,团队成员们用脚步亲自探索了同江地区的每一寸土地;他们在博物馆中感受了红色历史的厚重与温情;与孩子们嬉戏的场景,如同种子在同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这段经历,已使这些青年人在红色的土壤中深植信仰之基,确保红色血脉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得以绵延不息。
今后,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工作,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成长成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